氢氧化铝厂家-3308维多利亚检测线路介绍氢氧化铝行业知识:氢氧化铝产品造成覆铜板开裂原因
氢氧化铝(Al(OH)₃)在覆铜板(CCL)中作为无机填料被广泛应用,主要因为它能提供优异的阻燃性(通过吸热分解和释放水蒸气)、改善导热性、调整热膨胀系数(CTE)以及降低成本。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氢氧化铝确实可能导致覆铜板在后续加工(如组装焊接)或使用过程中发生爆板(层间分离、起泡)或开裂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分解产生水蒸气(核心原因):
氢氧化铝在加热到约 200°C 以上时会发生热分解反应:
2Al(OH)₃ → Al₂O₃ + 3H₂O
这个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水蒸气(H₂O)。
问题所在: 覆铜板在制造过程中的层压固化阶段,以及后续客户进行组装时的焊接(特别是无铅焊接,峰值温度可达 260°C 甚至更高)或返修过程中,如果温度超过了氢氧化铝的分解起始温度,它就会在覆铜板内部产生水蒸气。
压力积聚: 这些水蒸气在树脂基体内部产生。如果覆铜板的结构致密(树脂交联度高、玻璃布或填料填充紧密),或者水蒸气的产生速度过快、量过大,气体无法及时通过树脂基体的微孔或界面通道逸出,就会在局部区域积聚形成高压气泡。
爆板/开裂: 当内部气压超过了树脂基体或树脂与铜箔/玻璃布界面的粘结强度时,就会导致层间分离(爆板、起泡),或者在应力集中处引发微裂纹甚至宏观开裂。
水分吸附与残留:
氢氧化铝颗粒表面通常含有羟基(-OH),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和吸湿性。
在储存、运输或层压前的预加工过程中,如果环境湿度控制不当,氢氧化铝填料可能吸附环境中的水分。
层压前的预烘烤如果不够充分或均匀,未能完全去除这些吸附水和填料本身可能含有的微量结晶水,那么在层压高温下,这些水分会迅速汽化,同样产生大量蒸汽,导致上述的压力积聚问题。
与树脂体系的相容性和分散性问题:
界面结合弱: 氢氧化铝是无机物,与有机树脂(环氧、酚醛等)的相容性较差。如果表面处理(如硅烷偶联剂改性)不当或效果不佳,填料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会较弱。
应力集中点: 填料颗粒聚集、分散不均匀或颗粒过大时,会在颗粒周围形成应力集中区域。
协同作用: 当内部产生蒸汽压力时,较弱的界面结合和应力集中点会更容易成为失效的起点,加剧爆板和开裂的风险。蒸汽压力可能优先在填料/树脂界面处聚集并导致脱粘。
影响树脂固化/交联:
氢氧化铝表面的羟基可能参与或干扰树脂的固化反应。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区域树脂固化不完全或交联密度降低,使得该区域的机械强度(如内聚强度、粘结强度)和耐热性下降,更容易在热应力和蒸汽压力作用下失效。
增加体系粘度与阻碍气体排出:
大量填料的加入会显著提高树脂胶液的粘度。
在高粘度体系中,层压过程中树脂流动、浸润和排气(包括小分子挥发物)会更加困难。如果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时间、升温速率)设置不合理,可能导致前期吸附的水分或低沸点挥发物在树脂凝胶化之前未能有效排出。后期升温时,这些残留物气化膨胀,而树脂体系已经固化变硬,气体更难逸出,导致内部缺陷。
如何避免或缓解氢氧化铝导致的爆板开裂?
严格干燥处理:
对氢氧化铝填料进行充分干燥(如高温烘烤),去除吸附水和部分结晶水。
严格控制储存和生产环境的湿度。
层压前对半固化片(Prepreg)进行充分的预烘烤。
优化填料选择与处理:
粒径与分布: 选用粒径更细、分布更均匀的氢氧化铝,有助于改善分散性和界面结合。
表面改性: 使用合适的硅烷偶联剂等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处理,增强其与树脂的相容性和界面结合力,减少水分吸附。
添加量控制: 在满足阻燃等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填料的添加量,避免过高填充带来的负面影响。
优化树脂体系和配方:
选择与填料相容性更好的树脂体系。
优化固化剂、促进剂和其他助剂的配比,确保树脂充分固化。
考虑添加少量其他类型填料进行协同或改善加工性。
优化层压工艺:
控制升温速率: 在接近和超过氢氧化铝分解温度(~200°C)的阶段,采用更缓慢的升温速率,让已产生的少量气体有足够时间在树脂未完全固化前排出。
施加足够压力: 在整个层压过程中,特别是在树脂熔融流动和固化初期,保持足够且均匀的压力,有助于排出气体、促进树脂流动浸润、压实结构。
充分的固化时间与温度: 确保树脂在目标温度下获得充分固化。
严格的过程控制与检验:
监控原材料(尤其是填料)的含水率。
严格控制预烘烤、层压等关键工艺参数。
对成品进行严格的热应力测试(如浸焊测试、TMA、TGA-MS等)以评估其抗爆板能力。
总结:
氢氧化铝导致覆铜板爆板开裂的核心机制是其高温分解产生的水蒸气在板内积聚形成高压。水分吸附残留、填料与树脂相容性/分散性问题、界面结合弱、对固化影响以及工艺不当阻碍气体排出等因素共同加剧了这一风险。通过严格干燥原材料(尤其是填料)、优化填料选择与表面处理、控制添加量、改进树脂配方以及精心设计和控制层压工艺(特别是升温速率和压力),可以有效地将风险降低,在利用氢氧化铝优点的同时避免其带来的失效问题。